知乎

2022年,通信行業有哪些看點?

看點1:5G專網

2021年,是5G toB的發展元年。這一年,在政府的巨額資金支持下,在運營商和廠商的資源堆積下,各個行業都扶持了大量的5G標杆應用,例如5G工廠、5G碼頭、5G礦山等。

2022年的問題在於,如何將這些標杆項目進行低成本複制。

也就是說,如果國家不再砸錢,5G是否能靠自己的本事,活下去。運營商和廠商,從“重點保障單個項目”,到“普遍支撐N個項目”,是否還能搞得定。

5G toB的進一步推進,引發了人們對5G專網的關注。 5G公網建設達到初步目標,專網是否會成為新的增長點?

其實,我們國家對專網的政策比較嚴格,對頻譜資源控制得很緊,對於企業來說,自主建網基本上沒有空間。而且,專網的技術門檻太高,建設和維護成本也高。所以,除了電力、石油、鐵路等國有企業之外,大部分企業建設專網的動力和意願並不強烈。

從技術的角度來看,5G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時延和帶寬,真正有需求的場景並不是很多。如果是自己掏錢建5G專網,大部分企業都會仔細掂量利弊。

我個人覺得,想要發展專網,僅靠資金扶持是不夠的。還是要多考慮在政策、技術和頻譜方面,能有所鬆綁,讓企業有更多的選擇權。我們不是為了5G建設專網,而是為了數字化轉型建設專網。與其過於強調5G在專網中的角色,不如更多關注園區全光網絡以及云網融合接入的重要性,通過雲業務來帶動用戶對網的需求,刺激專網的建設。

█ 看點2: 毫米波的政策走向

還有1個月,北京冬奧會就要開幕。作為通信人,這屆冬奧會,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毫米波的亮相和應用。

毫米波這個技術爭議很大,很多人將其上升到政治層面。其實,這是沒有必要的。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,中國同樣是毫米波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。沒有必要對一項技術進行排斥。

毫米波作為一項移動通信技術,其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不堪。速率和覆蓋是天平的兩端,在不同的場景,各自有各自的優勢。毫米波的技術優勢就是大容量、大帶寬、低時延和精准定位。

冬奧會8K直播、VR/AR直播,是毫米波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。如果毫米波在冬奧會現場表現出色,不排除會加速毫米波在國內的測試進展,並進一步影響毫米波發展政策,包括商用頻譜的劃分。

█ 看點3:R16的商用

2020年3GPP R16標準就凍結了,但真正技術落地,是2022年。 R16的芯片、終端,2022年批量上市。所以,今年我們需要關註一下R16到底會給5G現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。 R16的性能指標,是否會帶來顯著的體驗升級。

與此同時,我們往前看,關注R17凍結,R18啟動。 5G-Advanced轉眼間就來了,到底有什麼新花樣,我們需要好好研究。 RedCap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技術,作為青春版的5G,它是否會對NB-IoT等物聯網技術造成影響?

目前這個時代,通信技術發展就是唯3GPP馬首是瞻。 3GPP Rxx的走向,就是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。緊跟Rxx,大概率不會走錯路。但是,3GPP的一統天下,扼殺了通信技術的創新,形成了巨頭對技術的專利壟斷,新興企業“造反”的難度越來越大,新型通信技術出現的概率越來越低。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。

█ 看點4: 芯片和模組的價格走勢

2021年到處都在“缺芯”,這個局面2022年很可能還會持續。

在這個大背景下,通信泛終端芯片的價格,沒有如大家預期的明顯下降。尤其是5G芯片的價格,仍然很貴。

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加速,物聯網應用爆發,另一方面芯片和模組的價格下不來,這是有問題的。

幾個芯片廠商裡面,華為因為被制裁,現在退而求其次,追求較低製程(28nm)的芯片的穩定供貨。這種製程,雖然5G手機終端不夠用,但至少能保證基站、數通、光通信主設備的需求。

另一家國內廠商紫光展銳,經過多年積累,已經陸續開始輸出產品成果。展銳不像華為,他們沒有自己的終端。從長期角度來看,國內產業鏈應該加大扶持力度,讓更多的終端企業用一下展銳,有人用才會變得更好,保護好這個獨苗。展銳自己也要小心被盯上,時間還是很緊迫的。

2022年,國內芯片模組的出貨量只會越來越大,Cat.1、NB-IoT都有很大的增長潛力。 2G、3G加速退網,物聯網市場份額會有一個大的洗牌。成本決定了洗牌後的市場格局。

同樣面臨成本問題的,還有高速光模塊。

傳輸骨幹網方面,繞不開的話題就是400G。 400G,說來說去就是成本和價格。

骨幹網的容量擴增沒有停止腳步,雲計算刺激下的數據中心數量增長,也是越來越快。這些都對高速光模塊有強烈的需求。 2026年,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45億美元。

與此相對應的是,高速光模塊的價格,和5G芯片的價格一樣,下降緩慢。當年1G、10G光模塊價格飛速下降的局面,不復存在。

全球經濟的整體形勢,決定了資源價格的上漲,也決定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漲。價格上漲,就意味著運營商CAPEX的居高不下。最終,成本還是會轉嫁到用戶身上。

這一輪行情下來,到底誰會受益,誰會受罪,只能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。

█ 看點5: 千兆光接入和F5G

國內光接入基礎設施的發展,極為迅速。十餘年的時間,我們一路從1M到8M,10M、20M、50M、100M、200M、500M。如今,很多家庭已經邁入了千兆(1000M)時代。

在千兆快速普及的同時,運營商已經在致力於推動50G-PON的標準推進。

50G-PON帶來的用戶端接入速度,是5Gbps。其實,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,和5G一樣,人們也不知道這麼高的網速,除了資費的增長之外,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?

能用到這麼高網速的,只有VR/AR和未來的全息視頻。從目前國內民眾對元宇宙的反感來看,沉浸式的數字世界體驗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家庭網速的標準帶寬,估計200Mbps是一個門檻,再高的話,用戶體驗沒有太大區別。

除了家庭寬帶接入之外,企業商用辦公光纖接入的需求,應引起運營商的充分重視。

商用光接入的成本太高,上行速率太低,沒有外網IP,都是痛點。

在企業上雲的大背景下,用戶對解決這些痛點的需求,逐漸超過了對單純下載速率的需求。運營商是否可以放棄一些利益,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方便和體驗升級?

█ 看點6: 車聯網

2021年,受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,人們對車給予了很大的關注。

愛屋及烏,車聯網、自動駕駛、無人駕駛,也被公眾和資本重點關注。華為、小米相繼殺入這個領域,更是刺激了關注的進一步升級。

其實,從技術的角度來看,車聯網尤其是車路協同,取得的進展並不算是特別顯著。

車聯網需要進行的投入很大,在技術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,進行廣泛建設的可能性很小。大部分地方,都還是以示範區小規模試驗為主。

現在行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,所以,開始提“封閉或半封閉”環境的車聯網。

說白了,就是園區內部的無人駕駛和車路協同。對於城市規模和公共高速的車聯網,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。

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,在封閉或半封閉做好試驗,再進行規模推廣,從安全角度來說更為穩妥。我個人覺得,如果可以建設更多全封閉的無人駕駛高速公路,相信也會對技術的驗證和成熟有更大幫助。

█ 看點7: 頻譜政策

2022年,一拖再拖的廣電5G將正式迎來放號。以廣電的能力,即便放號,也不會對現有的市場份額造成影響。值得關注的是,移動借助700M,是否會進一步對電信和聯通的競爭優勢。

700M廣電移動合作,最大的受益者是移動。

電信和聯通對頻譜進一步共享的訴求,一直沒有停止。兩家運營商對700M垂涎已久,始終在爭取政策上的支持。

從宏觀來說,頻譜資源共享對電信和聯通是有利的。中國移動的實力比中國聯通和電信加起來都強,基站數量也是最多的。進一步共享的話,會刺激市場競爭,對市場份額最大的運營商形成壓力。

除了700M之外,高頻頻段(尤其是毫米波頻段)的分配,將是運營商爭奪的重點。頻譜共享政策,最有可能影響國內的市場格局。

█ 看點8:小基站

5G宏站建設已經到了一個門檻,2022年開始,5G會重點進行室內基站的建設。

這就意味著,小基站的市場機會逐漸顯現。

說到小基站,大家一直都在關注的Open RAN,到底能有多少市場?目前,全球Open RAN基站的發展,談不上好,也談不上壞。用的運營商還是不多。主流運營商基本上以觀望為主。

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,對Open RAN的態度直接決定了Open RAN的命運。我個人覺得,Open RAN大規模用於公共移動通信市場的條件還是不太成熟,尤其是對於中國的運營商來說,運維責任等方面太難界定了,能耗方面也不是很放心。估計會小範圍試用,或者在專網進行試用,然後再決定下一步是否批量使用。

有消息稱,小基站的集採將會在上半年舉行。不知道誰會在這個大蛋糕中受益。

█ 看點9:安全

2021年,全球通信網絡並不太平。

6月份,全美網絡故障;10月份,FACEBOOK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斷網;11月份,甘肅某運營商大規模網絡故障;近期,西安一碼通的頻繁宕機……這些都在時刻提醒我們,網絡安全穩定,我們還面臨極大的威脅,有很多工作要走。

技術在飛速進步,但網絡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堅不可摧。

2022年,我們將迎來奧運會、二十大等重要事件,網絡的安全穩定極為重要。通信網絡一直在強調“原生安全”,感覺離得還是有點遙遠。

希望今年網絡能夠少出事、不出事,大家平平安安,少一些通信人背鍋。

█ 看點10:新技術

通信技術基礎理論無法突破的局面,2022年不會有改變。

在6G到來之前,無線空口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超表面技術和太赫茲技術,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發展成熟。

新技術的話,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低軌大帶寬衛星通信、AI與傳統通信的融合。

低軌大帶寬衛星通信這幾年很火,帶頭就是馬斯克的星鏈。我們不可能用星鏈,所以一定會發展自己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。

目前,中國衛通等國家隊在這方面進展迅速,覆蓋範圍逐漸從民航航線,擴展到一帶一路和航海主要航線。

國內民營衛星企業的發展阻力很大。衛星這個東西對技術和資金要求太高,一般的企業玩不起,也容易玩死。

衛星是地面通信系統的有效補充。平時可能看不出來,一旦有事,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。發展衛星通信,形成於地面5G的有效結合,最終促成空天一體化,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。

再說說AI。

AI與傳統通信的融合,重點在於性能挖潛、智能運維和降能耗。

性能挖潛,其實就是藉助AI賦能無線算法,例如高階調製,或者Massive MIMO波束跟踪。這塊難度還是比較大的。

智能運維。目前通信網絡過於復雜,傳統人工維護的方式不可持續。在特定場景下適當引入AI,將有效降低網絡的運維工作量和難度。

我們距離全智能自治網絡還有很大距離,但場景的智能化,已經看到了不少曙光。

能效是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收益的,也符合國家戰略,相信會是AI落地最主要的領域。

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算力網絡。

今年,運營商越來越關注算力網絡。其實,算力網絡就是云網融合的延伸。雲和網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,算力和聯接力最終都是合為一體。

作為傳統通信領域的從業者,面對這個大勢,要有自己的認知。

始終圍繞著傳統網絡轉,最終是死路一條。趁著現在聯接力還是一些話語權,應該趁機滲透算力領域,在包括邊緣計算等方向尋找新的商業機會,將自己轉型為算力算法工程師,企業則轉型為算力企業。

運營商高層看得還是比較清楚的,想方設法在擺脫管道的定位,積極謀求成為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商,兼方案提供商、內容提供商。運營商大力建設的IDC,還有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,就是為了在toB領域成為企業數字化的合作夥伴,避免被設備商架空。

好了,以上就是小棗君對2022年通信行業10大看點的點評。個人意見和看法,不一定準確,歡迎大家拍磚!

說實話,2022年,最大的關注點還是在於疫情。希望疫情能夠盡快結束,整個世界恢復到正常的軌道。我們的人生已經被偷走了兩年,實在是不想再被偷走一年了。

對吧?

來源:知乎www.zhihu.com

作者:小棗君

【知乎日報】千萬用戶的選擇,做朋友圈裡的新鮮事分享大牛。
點擊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