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

為什麼用相機在晚上拍照,照出來是糊的?


溝小溝,讀過一些書,會一點攝影,反复橫跳於ENTJ與ENTP之間。
閱讀原文

夜景照片拍出來是糊的,本質上以下3 種情況的概率較大

1.成像過程中抖動了(快門速度過慢或拍攝的主體移動超過了快門速度);

2.對焦點設置為暗處,造成對焦失敗

3.鏡頭髒了(不排除有這種可能);

鑑於所給的可參考因素又過少,無法判斷是不是由於ISO 感光度的設置造成了噪聲過高,使得從視覺上來看是一張“糊”的照片。

針對以上三種情況,我建議可以如下操作:

1.使用三腳架時使用遙控器或快門線操作;

2.嘗試將對焦點設置為畫面中較亮的主體;

3.使用鏡頭紙擦拭鏡頭;

既然題主自稱為攝影小白,那麼我也順便“炒冷飯”地談談曝光三角(光圈Aperture、快門Shutter 和感光度ISO)的關係:。


01 光圈Aperture光圈Aperture 是什麼?

光圈控制著快門按下時孔徑的大小,當然也可以把光圈理解為水龍頭,只不過光圈控制的不是自來水,而是拍攝時的進光量。

你是不是看到過一些攝影書照片的下面寫著f/ 數字?

這個就是光圈值。

光圈值的大小呢,一般都是用f/ 數字來進行表示的。f 值越小,光圈越大。

這個確實有點反人類。

我也是搞了很久才想明白的。

再說一遍,f 值越小,光圈越大。

上圖,左邊的是大光圈(f/1.4),而右邊是小光圈(f/16)。

從這個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,大光圈時有個大大的窟窿,而小光圈則只有一個小洞。

所以大光圈時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多,小光圈時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少。

就好比貓咪的眼睛,

大白天的時候是這樣的:

一到晚上就變成這樣了:

大光圈的作用

先看幾張大光圈拍的照片吧:

這些照片最大的特點是什麼?

對了,就是背景是模糊的。

所以請記住,拍人像的時候,一定要用大光圈。

背景模糊了才能凸顯出水汪汪的大眼睛嘛。

所以,所謂的糖水片一般都是大光圈拍的。

其次,前面說到過,由於大光圈可以進入更多的光,所以如果光線條件不好時,也請使用大光圈。 (這時候就別想別的了,先保證正常曝光吧)

特別是在使用A(Aperture-priority)檔的時候,如果發現過亮可以選擇先減幾檔光圈值。

光圈是控制相片景深及亮度的關鍵因素。當然控制景深(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化)及亮度,在A(Aperture-priority)檔模式下還可以通過調整ISO、曝光補償、焦距等來實現。

溝小溝:單反科普| 光圈Aperture


02 快門Shutter什麼是快門Shutter?

快門就是在你的相機傳感器前的一個長得像閘刀一樣的東西。

大概長這樣:

快門的作用

快門的存在價值就是控制快門速度。

而原理就是當你按下快門以後,上圖中的閘刀會隨之關閉。而關閉的時長就是你在相機上設定的快門速度。

說人話就是快門速度快的時候可以拍高速移動的物體,比如說拍鳥。

快門速度慢的時候則可以拍出所謂的車流的軌跡。

快門的速度一般用1/ 數字s 來進行表示。

比如1/5s 代表的是五分之一秒,1/500 代表五百分之一秒。

學過數學的我們應該都知道,1/5>1/500,所以1/500s 的快門就更快一些。

快門速度的數值越小拍出來的東西越清晰,而快門速度的數值越大則越容易模糊。

當然,為了避免模糊呢,在正常的單反拍攝中有一個術語叫做安全快門。

什麼是安全快門?

一般意義上在拍攝中有個算法便是:

安全快門=1/ 焦距

這個怎麼理解呢?

比如你用的是85 1.4 的鏡頭,拍攝時的快門速度便必須快於1/85s,不然必糊。

但事實上這個算法並不十分妥當,因為作為一個正常人,你的手在拍攝時必然會抖動(鐵臂阿童木除外),所以一般老法師們在手持相機拍攝時他們的快門速度是不會低於1/60s 的。

小Tips

快門速度夠快是讓你拍出不糊照片的不二法則。

快門在什麼檔位調整呢?

在一般的單反機器上,包括在現在的很多微單/ 卡片機的檔位撥盤上都會有一個S。我們稱呼這個檔位便為快門優先S 檔(Speed -priority)。

當然如果你使用的是佳能相機,顯示的可能是TV 檔。

(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叫電視機檔)

一般在快門優先檔,旋轉你的指令撥盤便能調整快門速度。同時,你在調整快門的時候,你的光圈也會隨之的變化。因為相機會自動計算出拍攝一張正常曝光照片所需的進光量。

快門的速度越快,進光量就少。結合光圈的知識,應該能夠明白,進光少則意味著照片會更黑。反之,快門的速度越慢,進光量則會更多,所以照片就會更亮一些。

溝小溝:單反科普| 快門Shutter



03 感光度ISO
什麼是ISO 感光度?

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什麼ISO9001 之類的標準吧?

其實,相機中的ISO 也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(國際標準化組織)的縮寫。

也就是說,和你之前理解的ISO 其實是一個意思

因為在膠片時代,膠片的感光度就是指底片對於光線的敏感程度,也可以理解為底片對於光線的反應速度。

例如以往膠片就有ISO 100、ISO 400 等種類。

所以,這個稱呼不知道怎麼回事就一直沿用至今。

所以,如今的ISO 也是指相機中CMOS 圖像感應器對光線的敏感度

ISO 的作用

先說結論:ISO 對於成片最終的清晰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

使用過相機M 檔(Manual Exposure)的朋友應該都知道:

在M 檔下,能夠控制照片曝光量的就只有光圈、快門速度與ISO 三項數值。

在之前的單反科普中,我也解釋過光圈快門速度的關係。

先複習一下:

1. 光圈越大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多。光圈越小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少。

2. 快門速度越慢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多。快門速度越快,進入相機的光就越少。

那麼對於ISO 同樣地也用一張圖來進行理解:

我們可以看到在光圈大小與快門速度不變的情況下,ISO 100 時照片比較暗,ISO 1600 時就比較亮了。

說人話就是:ISO 越低越暗,ISO 越高越亮。

於是可能就有朋友會問了,

那要控制三個數值,不是很麻煩麼?

所以,下一個問題就是,ISO 該怎麼設置?

如何設置ISO?

答案是根據光線情況。

從上面的文字我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通過調節ISO 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。

但是高ISO 時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:

噪點。

從上面兩張圖中大家可以看到,

ISO 100 與ISO 200 時照片很清晰,而ISO 3200 時照片就有ISO 100 時看不見的白點,這些白點就是所謂的噪點。

所以一般我們拿手機拍攝夜景時,便會發現一放大全是各種顏色的點。

在如今的相機中,ISO 的範圍都已經很廣了。有的甚至最低能到ISO20,最高能到ISO32000。

但是請相信我,在日常的攝影之中,ISO 請設置為能夠拍清楚照片的最低值

也就是說,在保證照片正常曝光的情況下,ISO 越低越好

例如,在白天陽光充足的情況下,我一般習慣將ISO 設為100-400 之間

而在夜晚時,我會適當地提高ISO,但也不會超過ISO 800

(如果我帶了光源或者三腳架的話,我依舊會將ISO 設置為100-400)

(另外,此處其實是有一定爭議的,對於ISO 感光度也可以閱讀我相關的其他回答)

既然Iso 越高噪點越多,那麼把iso 開到最低,曝光時間拉長,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張畫質非常好的照片?

另外一個需要提高ISO 的情況便是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的時候,因為提高ISO 會增加曝光量,所以也就意味著可以相應地提高快門速度。

怎麼理解這個關係呢?

看下面這張圖大家自行理解吧:

總結一下

1.ISO 越低照片越暗,ISO 越高照片越亮。

2.ISO 越低噪點越少,ISO 越高噪點越多。


以上。